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

海南热带植物园 沧桑风雨半世情

作者:海南热带植物园 发表时间:2017-08-09

  海南热带植物园——隶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是1958年在前院长何康和已故何敬真教授领导下创建的。植物园的建设,丰富了我国热带地区的物种和遗传资源,在某些科属方面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光阴荏苒,当初创业的科学工作者们已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和姑娘,变成了鬓发如霜的老人。大多当年参与创业和建设的老专家们都已故去,但他们当年亲手种下的珍稀植物,至今仍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往事。 ——编者

当人们进入海南热带植物园大门,
映入眼帘的是两排笔直挺拔的大王棕,从树冠垂下的棕叶在微风中摆动,犹如含羞藏娇的婀娜少女。屹立在园中的7棵气势雄伟的醣椰子,是1970年代柬埔寨英萨利夫人赠送种植在这里的。醣椰子开花时,在花序上切开个口,糖水就会流出来,水分蒸发后的结晶体就是糖。这种糖热量低,适合糖尿病人及肥胖的人食用。
近日记者寻访到当年参加植物园建设的丁慎言研究员和张仲伟副研究员,他们讲述起当年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创建植物园的故事,心如潮涌。

乘着烧木炭的车来到植物园
张老回忆起植物园从创办之初至今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历程。196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遗传学专业的张仲伟,工作时已分配在北京。当年,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以下简称“两院”)拟开设细胞遗传学和其它课程,教师奇缺,老院长何康亲自到北京选拔人才。同年7月底,张仲伟和20多名热血青春的大学生,怀着支援边疆建设的远大志向,来到海南。他们在海口秀英码头下船后,又换乘烧着木炭的公共汽车继续前进。这种破旧落后的汽车,在行进途中遇到小坡小坎就停,喘着粗气“趴窝”了,乘客要下车推着走,就这样走走停停他们花了一整天才赶到两院。
张仲伟到了目的地一看,工作和生活条件比想象的还要艰苦。整个两院只有少数楼房,还有不少建院初期的茅草房。当时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低,还要靠吃木薯、番薯充饥。要想改善伙食,想吃点荤腥,经常要上山下田去抓螺、老鼠用火烧来吃。

浸透汗水的种苗
说起植物园里采集的各样植物,张仲伟的语气中充满自豪。1971年初的一天,张仲伟带一名工人到吊罗山采集珍稀植物。山区气候变化多端,早上还是晴空万里,中午就是大雨倾盆。两人整个下午都躲在棕叶下避雨,衣服全被雨水淋透了,傍晚时分,雨还是下个不停。为安全起见两人不得不带着几十公斤重的坡垒、兰花等植物种苗冒雨摸黑下山借宿。
    次日清早,由于当时人多公交车少,张仲伟和那名工人根本挤不上车,就是挤上车也怕挤坏了采集的种苗,新采集的种苗又不能在外耽搁太久,他们两人只好挑着种苗,从清晨6点徒步走到傍晚5点才到陵水县,次日乘车到海口,再换车回到儋州。
张老感慨,当年植物园里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植物园里每一株植物都浸透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辛勤的汗水和劳动,每位参与植物园建设的人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
就在那期间,两院专家规划调整了植物区域,也就是现在的园内热带棕榈、热带果树、经济林木、香料植物、药用植物、热带花卉等六个植物区,植物园初具规模。其中,有海南岛珍、稀、濒危植物20余种,小部分植物正在推广、开发和利用。

我国热带植物基因宝库
两院老专家丁慎言动情地说,这个拥有着众多珍稀植物的植物园,是我国最早建成的热带植物园之一,也是1958年在首任院长何康和已故老专家何敬真教授领导下创建的 。
1959年初,植物园曾定名为“热带经济植物标本园”,年底更名为 “热带经济植物园”。“当初建园的宗旨是重点引进热带经济植物,建成既有园林风貌,又有热带特色的具有丰富科学内容的植物园。主要是采集保存海南岛的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再就是从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国家或地区收集引种的热带经济植物等,让大家了解资源、认识资源,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资源。”

多渠道引种热带植物
丁慎言回忆起老院长何康,十分动情,“何康每逢出国,总是千方百计把国外的优质种质带回引进植物园。现在最大的一颗白花鸡蛋花就是何康当年从缅甸带回的一段枝条。”鸡蛋花是庭院绿化优质树种,花瓣是熏茶的香料。原产拉丁美洲弯子木树种的引进,填补了我国弯子木科的空白。
前副院长钟俊鳞教授,是著名的柑橘专家。1954年他与肖敬平教授到古巴考察,收集到多种热带植物种质,比较珍稀的印度樱桃,已在植物园安家落户。刘松泉教授在斯里兰卡引进了可拉、印度马钱子等多种热带经济植物试种成功,结出累累硕果。
1970年代末,何敬真、金作栋、李法涛等一批老专家,借出国机会,陆续引进了醣椰子、圣诞棕、桃棕、大酒棕、柬埔寨蒲葵等种质资源。这批热带棕榈植物成为珍贵的种质资源。

“文革”中植物园疮痍满目
“‘文革’时的两院,曾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能有今天十分不易”,张仲伟回忆道。
1966年5月,“文革”开始,当时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植物园的10多名科研人员也被解散,植物园处于混乱状态,园区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有人冲入植物园锯倒大树,拔掉引进培育出的植物种苗,搬走花盆。植物园沟边的热带季雨林的板根、茎花、木质藤本景观等面目全非,破坏不堪。据后来统计,“文革”中损失200多个物种。
1971年,靠着爱国华侨的力量,植物园从非洲引进了5粒象鼻棕种子,张仲伟把种子播种进苗圃,经过精心呵护,发出4株象鼻棕种苗。一天,工宣队的人来到植物园苗圃,看到了这4株象鼻棕苗,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苗拔掉了,并对在场的工人说,整天侍弄花花草草就是资本主义思想作怪,我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两天后,张仲伟出差回到植物园,发现4株象鼻棕苗不见了,工人将原委告诉了张仲伟,并告知象鼻棕苗被丢弃在不远处的一条小水沟附近了。张仲伟匆忙找到了蔫蔫的象鼻棕苗,发现其中两株已被拦腰折段,另外两株还有救活的希望。两株象鼻棕苗被张仲伟偷偷带回家中避难,没几天其中一株死掉了。仅存活的一棵象鼻棕苗一年后长到30至40公分高,被移植到植物园,张仲伟交代工人一定要精心呵护。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时时有荒唐之事发生,为几株树苗掉泪的不止张仲伟一个。丁慎言欣慰地说,改革开放的年代,植物园总算“守得云开见明月”,目前植物园已从世界各地引进数百种珍贵植物,加上国家保护的5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及1000多种热带花卉等,现有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2000多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圃。